网站支持 IPv6
70年特刊“生态优了” | 昌吉州:农田穿上环保“新衣”实现绿色循环
发布日期: 2024-08-17 12:02:00 来源: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观察昆虫生长状况,调节合适的温度、湿度,定时定量喂食……8月13日一大早,玛纳斯县金昆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士张广杰就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新疆农业大学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产业化研究基地忙碌起来。

2023年,一种利用环境昆虫——白星花金龟高效分离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的新技术在玛纳斯县投入应用。预计3到4年内,玛纳斯县将运用这项技术实现30万亩棉田残膜回收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并进行产业化、资源化再利用。

这是昌吉州解决农田“白色污染”的生动一幕。昌吉州是农业大州,有700余万亩良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制种等生产基地。

20世纪80年代初,昌吉州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种植棉花,后被陆续用于其他覆膜作物上。目前,全州地膜覆盖面积400万亩,地膜覆盖技术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和大幅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趋严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昌吉州积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农田穿上环保“新衣”,以高标准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线,大力实施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利用项目,着力建立科学有效的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双管齐下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昌吉州农业农村局科教法规科负责人马建奎介绍:“中央补助资金对加厚高强度地膜补贴标准为30元/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补贴标准为60元/亩。补贴的落实,提高了广大种植户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通过这几年的推广,效果一年比一年好,2023年全州推广加厚地膜80万亩,今年推广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全生物降解膜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

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农高区)老龙河地区楼宝贤农场收获后的西瓜地里,两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秸秆还田残膜集条联合作业机和残膜捡拾打包机,在田地里隆隆作响、来回穿梭清理农田残留地膜。残膜被打包成捆,堆积在地头等待集中回收处理。

“几年前,这个季节你到瓜田里来,到处都是随风乱飞的破损地膜。去年,我们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小面积使用了0.015毫米厚度的加厚地膜,效果很好。今年,这片1000亩的西瓜地都使用了加厚的地膜。”楼宝贤农场负责人楼腾军说。

加厚地膜指的是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实验证明,与传统地膜相比,加厚地膜的拉力和韧性更强,残膜机械化回收率更高,且土壤增温、保墒、保苗性更好,可使作物增产15%以上。

在昌吉农高区,今年14万亩覆膜作物,全部使用厚度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全疆率先实现绿色环保地膜全覆盖。“农田残膜收集出来后会被集中运往堆场,由相关企业进行分选分拣,最终实现废旧塑料、农膜的完全资源化绿色循环利用。它们被做成物流托盘等产品,以绿色发展助力环境效益双丰收。”昌吉农高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局长王欣介绍。

近年来,昌吉州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合作,针对地膜回收难问题,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从减量、替代和回收3个方面做好推广工作,有效解决了地膜生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问题,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根据昌吉州农田地膜污染治理(2021—2025年)五年行动计划,今年昌吉州制定2024年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确保当季农田地膜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农田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残膜资源化利用率达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