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万物萧索。11月19日,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温室基地,一棚棚水果黄瓜生机盎然,棚架上爬满秧藤,绿油油的菜叶上挂着水珠,朵朵小黄花娇艳欲滴,菜农们正忙着采摘熟菜……
“温棚通过太阳能集热板采暖、自发热墙板补温,黄瓜还能享受到‘日光浴’……这里好比一个聚宝‘棚’。”站在黄瓜地垄间,甘肃瑞盈热力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夏亮笑着说。
当日,昌吉州设施农业清洁能源替代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办,来自全州的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设施农业种植大户们共同“探秘”设施农业清洁能源替代新模式。
温棚顶部装置着的约40平方米的一排黑色面板,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注意。
11月19日,在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温室基地,甘肃瑞盈热力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夏亮展示刚采摘的新鲜黄瓜。记者王薇 摄
夏亮说:“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储热供热技术。太阳能集热板主要利用太阳光辐射吸收热量,不用燃煤,不用安装电暖器,就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还能减少碳排放,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
“连接在太阳能集热板后面的白色铁罐有什么作用?”参加观摩会的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下三工村大棚种植户周江全问道。
“太阳能集热板吸收阳光给铁罐里的水加温,再通过输水管道把大铁罐里的热水输送到地下60厘米处的地暖管中,让土壤进行主动式蓄热。这样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保证一定的棚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温棚白天可达25摄氏度左右,夜间也能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夏亮指着白色铁罐向大家介绍。
“这项技术非常好,能有效提升棚温,供热效率高,菜苗长势明显比传统大棚好,还能减少农户的投入,节本增效效果非常明显。明年我要把自己的15座大棚都照这样改造。”周江全说。
一缕缕阳光透过棚膜照射进来,记者顺手摸向大棚后墙,红砖墙面热乎乎的。
夏亮告诉记者:“这是加厚蓄热保温墙体,白天有阳光的时候,墙体吸热、储热,晚上气温下降,墙体就变成‘取暖器’给大棚散热、保温。”
11月19日,在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温室基地,甘肃瑞盈热力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夏亮向参观者介绍太阳能储热供热技术。记者王薇 摄
说话间,夏亮拿出手机说:“你看,打开智慧大棚太阳光供暖控制平台,室内外、土壤上下、太阳能集热板的温度一目了然,还能远程启动和关闭太阳能集热板。后期我们还将增加卷帘、排风、补光、浇水、气象和土壤监测等功能,让‘云’端种菜变为现实。”
记者留意到,在一行行绿油油的黄瓜植株上方,安装着3排LED补光灯,像是为小黄瓜撑起的一顶顶“伞”。
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绿洲节水与戈壁生态农业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研究员马月虹拉下电动卷帘, 打开开关,LED补光灯就齐刷刷亮了起来,为温棚打上了一层红色“滤镜”。
“在冬季连续雨雪的天气,LED补光灯能够为作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照。其本质是通过光质的调节,达到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的目的。”马月虹说。
除了良好的保温作用,在节能方面,太阳能集热板采暖系统也有着传统水电暖系统无可比拟的优点。
11月19日,在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温室基地,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绿洲节水与戈壁生态农业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研究员马月虹和甘肃瑞盈热力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夏亮探讨黄瓜种植技术。记者王薇 摄
“种植水果黄瓜一个生产季是3个月,这套系统用电量很低,普通照明电就可以满足温室生产需要,3个月的电费仅130元。”马月虹说。
今年,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在全州推广设施农业清洁能源替代新模式,目前有9座智慧温棚正在建设中。
“温棚用上太阳能储热供热技术、墙体加厚蓄热保温、led补光技术,黄瓜采摘期提前了10天,增产8%,一季就能多挣近1万元。这套新模式将在昌吉州设施农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马月虹说。
马月虹在田垄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水果黄瓜使用太阳能供暖成本每亩约1500元,使用煤碳供暖成本每亩1400元,两种方式成本相当;一年种两茬果蔬、一轮育苗,一座面积647平方米的温棚全年生产效益约2.79万元,增收效果可观。
昌吉州农牧业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贾文明表示:“智慧温室大棚能够显著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有助于缓解区域性的空气污染问题,促进全州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实现低碳农业。”
上一篇: 亚欧新能源汽车供应...
下一篇: 昌吉国家农高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