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 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招商引资 »  产业发展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就综述之一:田畴沃野尽欢歌
发布日期: 2023-10-08 18:06:14 来源:农高区办公室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旋律,奔涌着砥砺奋进的豪情。2021年,园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示范带动全疆农业阔步前行,描绘出了一幅绿色田野尽丰收的动人画卷。

突出科技支撑 促进提质增效

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撑是关键。在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的中控数据中心,科技感十足的数据大屏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农作物生长周期、土壤墒情、水肥灌溉等全要素的监测数据,该数据中心相当于人的大脑,实时不断收集处理农业信息数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对种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

拿农作物水肥灌溉来说,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已实现精准灌溉和定制施肥,实现了从泵房管网到田间出水桩,全过程智能化控制,足不出户实现APP远程精准灌溉施肥控制,较常规施肥减少用量30%,人均灌溉管理效率提升5倍。

“通过高频滴灌、传感调节、水肥耦合等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恒压均匀水肥一体化,由传统人工经验操作转变成通过监测数据智能优化轮灌制度,达到点、线、面、体的有效结合,提高灌溉均匀度,科学施肥的同时涵养土地,亩均节水50m3,增产幅度达到5-25%,亩均综合节本增收145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介绍。

2021年,园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集成应用物联网、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智慧农机、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建设3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园,探索建立完善“空天地”一体化无人农场技术体系

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潜力,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引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园区作为全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将建立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西部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示范引领 高质高效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园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园区持续强化“高新”发展内核,更好发挥“领跑”作用, 努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子。

如何改善机采原棉品质,已成为新疆棉花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园区依托中国农科院、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棉花质量提升和品牌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优质棉基地建设。2021年园区实施中棉113“宽早优”模式化栽培及品种扩繁示范项目,针对“矮密早”和“机采”弊端,经过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的。此模式通过“扩行、降密、壮株、拓高”的特点,挖掘了光、温利用潜力,适应了机采,改善了品质。

2021年10月,精河县3万亩棉花首次采用“宽早优”机采种植模式,测产结果每亩450多公斤,比周边县棉田产量都高,价格较往年相比提高30%。

新疆丰汇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武鹏介绍,去年公司全程采用“宽早优”植棉模式种植棉花8万亩,实现了高产优质。特别是棉花衣分率、马克隆值、长度、强力等指标均居昌吉州棉区第一,棉花也被优价收购。“每公斤籽棉增收一毛多钱,总体算下来增加利润300万元。”杨武鹏说。

据了解,园区示范推广的“宽早优”绿色高质高效机采棉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主推技术,不断深化与玛纳斯、呼图壁、精河、阿瓦提、巴楚等县市和兵团六师、七师、八师等地的产业合作,辐射带动了全疆优质棉基地200万亩,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肩负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园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品种升级技术创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全面形成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全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