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 IPv6
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召开棉花技术观摩会
发布日期: 2025-09-29 12:19:32 来源: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9月25日,位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农高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吉综合试验基地内,一片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田格外引人注目。与周边普通棉田相比,这里的棉株更为健壮,枝丫上挂满饱满紧实的棉桃,连风吹过都带着“丰收的分量”。这一天,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正在这里举办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不仅展示成果,更彰显智慧农业的聚力赋能。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你看这肥嘟嘟的棉桃,比普通的大一圈,棉絮厚实得很!”呼图壁县种植大户贾昆建蹲在田埂上,随手摘下两个棉桃对比,语气里满是惊喜。他的智宇家庭农场今年种了1700亩棉花,而眼前这片示范田的出色表现,让他对丰收充满信心。不远处,国家、自治区的专家正分组测产:数株数、量株高、查棉桃,一套流程下来,数据新鲜出炉——昌吉老龙河基地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田1-1地块“中棉113”“中新棉1号”等品种,520亩籽棉平均亩产达578.28公斤,每亩棉桃超过9.6万个。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这份高产,并非依靠“蛮力”,而是源自棉田背后的“数字大脑”。作为示范核心区,1-1地块走的是“高产+智慧”路线:田间的土壤传感器、小型气象站像“神经末梢”,实时捕捉温湿度、虫情;表型机器人、打顶机器人穿梭田间,完成监测与作业;所有数据汇聚至智慧农业平台,经算法分析后精准指导播种与水肥调控——传统种植中“凭经验”的做法,在这里被“看数据”的科学管理所取代。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该区域2-3地块百亩示范田已创下亩产750公斤的高产纪录,今年通过品种优化与密度调整,大面积种植正向亩产650公斤的目标稳步推进。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摄

  “棉花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重要基石,推进粮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西部中心核心科研使命。围绕此目标,中心构建‘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格局,在棉花领域打造‘百千万’工程与智慧棉田场景。”西部中心副主任贾金龙说。目前,西部中心的技术已在全疆落地,北疆冷凉棉区百亩棉田单产突破750公斤,“中棉113”年推广面积超360万亩,智能灌溉技术让灌溉定额降低20%至30%。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西部中心高品质棉花团队首席科学家宋美珍表示,棉花是新疆支柱产业与农民增收主渠道。2024年,昌吉国家农高区联合西部中心启动棉花“百千万工程”,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集成“品种+高光效+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高产棉田示范场景,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的赋能作用,为全疆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提供“昌吉经验”。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优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这不仅是一场观摩会,更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举院援疆”的重要平台,西部中心正通过16支跨学科团队和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把智慧农业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深。当天下午,在西部中心多功能厅里,专家报告仍在继续,科研人员与农户围坐交流,将技术路径剖析得更加清晰、更接地气。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数据模型到实实在在的丰收,科技作为“硬支撑”,正让这场“不一样”的观摩会,展现出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