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 IPv6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3-11-15 15:55:23 来源: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州党委工作安排部署,扎实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营造良好政治社会环境。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经过近三年不懈努力,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今年4月19日获国务院批复,自治区主要领导专门做出重要批示,6月27日顺利举办农高区揭牌仪式,圆满完成了代表新疆创建“一省一个农高区”工作任务。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推进中国农科院把西部中心放在“举院抓大事”框架下加速推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园区财政安排西部中心科技经费1000万元,配合做好棉花、林果、节水等9个创新团队、168人引进组建工作,支持承接12个研究所23个创新团队28项科研试验任务,承担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国家、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项目10余项,争取国拨资金6600余万元,开展中棉113、嫁接西瓜、牧草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会同州党委改革办拟定关于农高区体制机制有关问题的意见,启动农高区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工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农场转型升级,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园、三达智慧农场、以色列自动化小流量高频灌溉等现代农业示范项目35项。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孵化企业(团队)152个,申报自治区“天池英才”39人,朱海勇、梁建疆2人获昌吉州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荣誉,引进专业服务机构18家,带动就业1100余人。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第二批申报10家。做好“专精特新”扶优工程,吉瑞祥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达到9家。

(二)抓项目促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压实压紧项目责任,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抓到底”和“周调度、月研判、季考核”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35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建成使用小微企业创业园、老龙河调蓄池等项目,麦趣尔奶牛、品高食品等项目投入生产。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项目的跑办工作力度,落实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个、下达资金3.6亿元,中央预算资金项目2个、下达资金2563万元。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农高区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健全完善“大招商”工作机制,统筹运用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大数据招商、云招商等模式,定点赴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培育引进智慧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棉纺等产业。共邀请企业考察对接50余批430余人次,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64个,新签约项目29个、协议金额43亿元、已开工18个。推动德和生物科技年产1000吨天然雨生红球藻及其萃取生产基地建设落地。三是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落实“放管服”改革,承接落实183项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落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一件事一次办”,提供优质高效的办事服务。用活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兑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资金330万元。梳理园区高质量发展三级联动帮扶企业名录42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帮扶企业机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物资保障、手续办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60余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群众有效诉求3000余件,签收率、按期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扎实做好减税降费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2.3亿元、解决融资3492万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企业280余家、总数达到2180余家。

(三)抓好产业促发展。一是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支持中棉种业、九圣禾、金天山、西域良种等种业企业发展。慧尔10万吨新型液体肥建成投产,高冠、英施利、艾瑞丰、大田地等新型肥料项目顺利推进。依托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培育引进中棉种业、联盟优棉、利华棉业等棉花企业,推广“宽早优”种植管理模式、“一厂一品、单种单收单扎”闭环运作模式,在全疆认证优质棉生产加工基地40个、200万亩。培育打造康普森2万头种羊场,采用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引进繁育推广湖羊等十余个肉羊品种。品高在全疆布局肉铺50余家,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壮大新疆远航食品、宜嘉乐等肉食品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全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疆农业展览馆、天山北麓葡萄酒风情街等新业态建成运营,举办首届新疆昌吉天山北麓葡萄酒直播节,未来农业科技馆投入使用。预计接待游客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9亿元。

(四)加强生态文明、保障民生工作。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第二轮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治区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目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信访件4件已全部办结完毕,自治区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6方面11个问题18项整改任务,已完成6项,剩余按计划有序推进。实施清洁能源供暖项目,落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要求。统筹提高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能力水平,全年用水量未超“三条红线”指标。常态化落实“河长制”,累计巡河25次,发现问题2个已整改完成。推行林长制,累计巡林189人次,发现问题3个已整改完成。大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高强度膜试验示范,为“白色污染”治理探索模式。二是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积极推进麦芽巷、一站三组、21号小区等旧城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配合昌吉市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复审工作。扎实做好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19督察组实地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8月疫情以来,依托人民网、石榴云、“互联网+督查”、园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热线等渠道,共妥善处理物流畅通、稳链供应农业生产、基本民生等群众困难诉求100余件,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疫情期间岐峰农贸市场内400余户商户封闭运行,蔬菜、肉类、粮油、水果、副食等生活物资日交易量约700吨。组建生活物资配送公司为昌吉市、库尔勒等地配送蔬菜包,有效保障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供应。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园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自治区州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干旱荒漠绿洲农业为主题,以棉花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棉花科技创新高地、全国绿洲农业科技引领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一带一路”农业开放发展试验区,在棉花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农业生物育种、绿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着力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认真抓好学习培训,学原文、悟原理,完整准确全面领会;扎实做好新闻宣传、集中宣讲、研究阐释等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抓好贯彻落实,通过线上线上等方式多层次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宣传活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让学习宣传既有章法、见力度,更重质量、强效果,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目标变为结果,把蓝图变为现实。

(二)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

一是抓项目培育新动能。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主要领导带头亲自抓谋划、抓推动、抓落实,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以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优质畜产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统筹协调,谋划25个、总投资过百亿的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高起点打造总投资50亿元的棉花科技产业园,加快推进“碳中和”年产400万条绿色牛仔智能制造基地建设,跟踪对接碳中和纺织服装面料科技产业园落地,培育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托麦趣尔等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优势,高标准推动总投资30亿元的绿色循环畜牧产业园建设落地,打造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中草药精深加工、深圳德和微藻工业化养殖和虾青素萃取、辣椒及调味品精深加工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引进中央厨房、营养配餐等新型加工业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结合岐峰农贸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首农北菜集团,打造产品溯源、交易配送和集中结算的智慧农贸管理系统。加快富美佳家居建材市场、生活物资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枢纽型物流园区。谋划推进国际大巴扎项目,打造集外事办公、国际贸易、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

二是抓招商激活新引擎。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坚持高质量招商引资,“以亩产论英雄”,推动形成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的工作闭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人才团队及朋友圈资源。推动园区上下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员的思维理念,利用核心区闲置房产资源,围绕银行、财务审计、法务、第三方服务等一批“短平快”企业开展招商。提升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招商引资“人才库”,积极选派优秀年轻人员到招商引资一线“摸爬滚打”,努力做到“知政策、懂产业、善交流、有逻辑”的招商人。

三是抓营商焕发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州级经济管理权限,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积极引导企业在园区落户注册登记。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社会效果评估和企业满意度评价工作,打造“程序最简、审批最快、时间最短、服务最优”的“四最”营商环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完善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政策。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企业家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难问题。依托农投集团适度超前开展核心区、现代农业精深加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依托中国农科院、中科院新疆分院、西部中心、棉花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企业,积极推进国家棉花技术创新中心昌吉分中心建设落地,抢占棉花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落实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分中心,提高新疆、甘肃、青海等西北五省区危险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会同中科院新疆分院、武汉纺织大学和中科通融等各方力量,推动碳中和数字棉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丝路绿色牛仔国际研发中心落地运行,实现棉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抓好新疆大学现代农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棉花产业学院共建落地,积极申报建设“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推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群现代养殖实训基地、新疆现代马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合作共建。依托西部中心科研力量深入推进2000亩试验示范基地改造提升。高水平谋划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入推广国棉CCIA标准、慧尔农业智能水肥一体化、上品美羊“两年三胎六羔”高效养殖等先进技术。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大力引进点甜智能农业机器人、惠达科技智能农机装备等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鼓励支持慧尔、品高等农业科技企业上市。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迈出新步伐。持续深化与西部中心战略合作,当好“勤务员”,充分发挥9支科技创新团队力量,加快棉花、林果、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联合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招录培养研究生,为园区提供较强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用好自治区人才发展基金,推进自治区支持昌吉农高区人才引进培育方案,探索实施“一事一议”引才、产业精准引才、智力援疆等人才引进模式。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农高区内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三是推进体制创新迈向新起点。落实昌吉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工镇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规划,确保农高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推动六工镇6.69万亩的农作物种植、1.6万亩经济林和苗木花卉、1万亩水产养殖以及休闲观光旅游提质增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州党委关于农高区体制机制有关事宜的意见,树立农高区发端于昌吉市、立足昌吉市、扎根昌吉市、服务昌吉市的融合发展共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提升治理水平,推动农投集团等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保障民生工作。一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落实“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同防同治,常态化落实河(湖)长制,科学精准分配水资源,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跟踪安徽丰原集团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全面做好中央第二轮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二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提升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市容市貌、亮化美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老旧燃气管道改造,提升公共服务管理维护水平。持续做好黄山村帮扶工作。积极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加大援疆资金争取力度。

(五)慎终如始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底线。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自建房、燃气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快推进燃气报警器安装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片区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专业查隐患责任,坚决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