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在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支持指导下,昌吉农高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听取自治区、兵团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决策部署,锚定建设一流国家农高区,深化对农高区战略定位的认识,明晰聚焦“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路径,激发奋斗笃行的创造性活力,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一)聚力抓创新、增动能,科技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发挥中国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优势,顺利举办了中国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推进会暨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大会,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体封顶,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字号”平台落地运行。合作共建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分院、新疆大学智慧农业学院等一批人才培养载体,新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总数达到6个,支持新疆农职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升建职业技术大学,建成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等6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等16个创新平台。新增农业农村部西北畜禽健康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7个、总数达到3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到21家。聚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双30A”早熟机采棉品种选育、棉花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顺利推进,新获批实施棉花特征特性挖掘、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亿元。新组建粮食作物增产增效、特色农产品梯次加工利用等7支创新团队(125人),依托唐华俊、李德发、任发政等院士引领突破核心技术,实施院士项目3项。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自治区天池计划等24人、庭州英才33人,获批“组团式”智力援疆人才项目18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一等奖1项,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强劲。
(二)聚力强链条、促融合,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农业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发挥,打造10万亩优质棉基地、1万亩优质粮食基地、3万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基因工程水稻、高油酸花生等25项高精尖农业试验示范。康普森、众力、福田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新增奶牛3000头、占全州25%。入选自治区农作物种业优势企业5家、占全疆14.7%,审定备案农作物新品种7个,12家种业企业带动制种基地面积17万亩,优质鸡苗、仔猪种源分别占全疆40%、25%。新增区州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泰昆集团、华兴集团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优质棉“一厂一品”、肉羊“两年三胎六羔”、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面向全疆推广,高标准数字农田建设受到自治区奖励,成功承办自治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现场会。“4+2”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鲸藻生物虾青素萃取、金科元沙棘等15个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新茄番茄制品等8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开工、当年建成投产,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到15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家、总数达到9家。泰昆饲料、品高食品、慧尔智联等重点企业产销两旺,品高食品创建为国家标准化屠宰场、产值突破10亿元,慧尔智联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泰昆蛋白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恒丰科技、吉瑞祥等7家企业被列为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带动规上工业产值达到31.5亿元,增长21%。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与自治区商贸物流集团合作建设中欧班列中转基地,建成“品味新疆”好产品电商总部基地。华兴悠游谷创建为4A级景区,天山北麓葡萄酒风情街创建为自治区级夜间经济示范区,举办文润庭州乐享昌吉、菊花节等文旅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73.2万人次,同比增长148.2%;实现旅游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33.7%。成功承办了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新疆)、首届中国番茄节、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产业联盟大会、种交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举办了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的战略支点作用不断彰显。
(三)聚力抓项目、谋招商,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环境是金,落实项目建设三年行动,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实施总投资106亿元的固投项目47个,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4亿元,科技孵化大厦、生活物资储备库等项目顺利推进,老龙河调蓄池、清洁能源供暖、精深加工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63个、新签约项目40个,转化固投项目26个,精准对接禾元生物、安徽丰原、新腾数致等链主企业。研究制定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18条措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17条措施,兑现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800余万元,市场主体、企业分别达到4893户、2725户,分别增长37.1%、25.2%。深入开展三级联动挂钩帮扶企业行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困难诉求45项,为13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亿元,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
(四)聚力防风险、保安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办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诉求4100余件,签收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四个转变”,精深加工区二级消防站建成投用,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平台,建立了“驻点专家+督导专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推进隐患“六步法”管理和动态整改清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重拳治理“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完成清洁取暖改造替代,空气优良天数增加27天;认真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完成人工植树造林1000亩、退化林修复800亩,全面完成机电井智能控制升级改造,地下水水位年平均整体上升0.64米,地膜回收率91.57%,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也是农高区完成建设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稳定,聚焦“科技”和“产业”,坚持与中国农科院西部中心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一市两区”融合发展,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链“聚能”、农业引领示范、工业倍增、服务业提质、基础设施提标、国企竞争力提升、安全环保保障八大行动,着力建设一流国家农高区。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的重要论述,坚持与中国农科院西部中心一体化发展,强化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打造集科技研发孵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总部、农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城。一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争取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落地,力争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建成投用,积极推进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盐碱地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西北中心等4个国字号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与中棉所、溢达集团共同打造新疆棉花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谋划推进动物防疫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中心、棉花产业链中试基地、农产品加工中试孵化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支持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创建“科创中国”试点园区。二是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抓好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分院、新疆大学智慧农学院共建,谋划推动新疆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建设,支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升建大学。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用心留才,做好16支创新团队服务保障,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40人、达到180人。三是聚力开展科技攻关。实施好棉源饲料高效加工利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戈壁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功能型发酵乳制品全产业链等经费额100万元以上的66个重点科技项目,谋划储备科技计划项目43个、争取科技人才经费1.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推进3家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力争取得一批领先的科技成果。四是深化科技合作。依托中国农科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搭建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开展留学生培养等科技人才合作。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举办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大会、龙头企业进新疆等交流活动12场次以上。
(二)实施强链“聚能”行动。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铁三角”,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是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开展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员招商和市场化招商,聚焦产业链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及36个研究所朋友圈优势,支持农投集团组建专业化招商公司,进一步健全产业图谱、完善招商地图、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动产业“链式”突破、“群式”推进,力争在引进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上实现新突破,新签约项目50个以上、固投转化率达到60%以上。二是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好总投资134亿元的7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亿元,重点抓好投资10亿元的禾元生物蛋白、投资5亿元的新茄番茄制品、投资5亿元的康元生物大果沙棘创新产业园、投资2.2亿元的安徽丰原聚乳酸改性料、投资1.3亿元的新希望鲜生活冷链物流、投资1.3亿元的福建食品产业园等项目。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三年提升行动,把为企服务作为农高区的主打产品,抓好三级联动挂钩帮扶企业制度,引导部门和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解决好精深加工区公共交通不便、通讯信号差、招工难、融资难和贵等4件惠企实事,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实施农业引领示范行动。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智慧农业、现代种业和畜牧业发展三件大事,把示范区打造成绿洲农业科技试验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围绕打造3万亩智慧棉田应用场景,聚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决策系统,融合棉花“百千万”高产攻关,三年实现百亩800公斤、千亩700公斤、万亩600公斤,通过全要素技术产品集成应用,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构建新疆智慧棉田整体解决方案。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力度。二是强化种业振兴。出台种业振兴扶持政策,在新疆农业博览园周边打造2300亩种业科技园,集聚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实施900个新品种(系)试验示范和育种技术集成展示,开展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小麦新品种试验,支持大北农、丰乐等企业扩大制种基地,供种能力达到8万吨,举办好种交会。支持老龙河综合实验基地建设,做好玉米超高产栽培等农业试验示范,积极探索“光伏+设施农业”模式。三是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合作,开展畜产品品质特征评价,建立生产、加工、包装、分级、贮藏、销售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泰昆鸡、品高肉等企业品牌。实施好上品美羊种源繁育、天山牧场万头奶牛养殖基地等产业链项目,提供多胎优质种羊4000只、服务全州100家多胎肉羊规模化养殖场,新增奶牛3000头、达到1.2万头。
(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落实工业倍增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棉花和纺织服装、优质畜(禽)产品、绿色有机果蔬、粮油和生物制造、智能农业装备产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增长4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40%。一是棉花纺织服装产业,制定有竞争力的棉纺产业政策,差异化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智能纺织等业态,积极对接广东忠华集团纺织面料、安徽丰原集团棉花秸秆利用、稳健医疗棉制品等项目,做大泰昆棉籽蛋白加工,实现产值5亿元。二是优质畜(禽)产品产业,积极推动畜牧养殖向精深加工转变,以泰昆集团、天山牧场、品高食品为依托,实现12万吨肉、1万吨肉制品产业规模,打造丝路食品谷,探索发展“光伏+冷库”模式,加快实施新希望鲜生活冷链物流、众力畅北牛羊屠宰、品高中央厨房项目,开发昌吉椒麻鸡等预制菜产品,积极对接中集集团冷链物流项目和肉制品加工头部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三是绿色有机果蔬产业,实施好新茄、新润泽26万吨番茄制品及番茄研发中心、海外仓,以数字化赋能番茄特征品质评价和品牌打造;加快推进康元生物大果沙棘创新产业园、盛祥茂4万吨辣椒精深加工等项目,实现产值7亿元。四是粮油产业,推进泰昆饲料稳产达产,依托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积极培育植物基食品新兴产业,推动精酿啤酒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绿冠谷文冠果油加工项目,实现产值15亿元。五是生物制造产业,实施好武汉禾元生物医药蛋白智能化工厂、深圳德和生物1500吨虾青素萃取、联强3000吨道地药材及配方颗粒等项目,积极跟踪对接金正生物沙漠微藻等项目,实现产值1亿元。六是智能农业装备产业,积极对接中科山高、中联重科等企业,规划建设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加快推进山河智能采棉机、合肥多加智能植保机械等项目,支持惠达科技、中科原动力、上海点甜、维田科技等智能装备技术中试推广,引进培育智能拖拉机、耕种管收高效智能作业装备、工厂化种养高端设施等项目,实现产值1亿元。
(五)实施服务业提质行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加工基地集聚农高区、原料生产基地覆盖全疆、品牌销售基地辐射全国”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农业科技服务等产业,推动生活物资储备库、空港物流园上半年建成投用,把“品味新疆”好产品电商总部基地建成全疆电商产业集聚区,交易结算中心实现交易额200亿元。加快建设4.3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大厦,吸引龙头企业总部、产业研究院和销售公司等入驻,培育研发孵化、检验检测、信息金融、教育培训、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20个。二是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公园,加快老龙河胡杨林国家4A级景区创建,提升新疆农业博览园、华兴悠游谷等景区服务质量,举办好牡丹节、菊花节等文旅活动,新建休闲农业示范基地5个。积极融入头屯河生态绿谷建设,支持新疆大剧院恢复演出,打造入疆旅游第一站。落实州庆系列活动安排,精心打造新疆农业博览园、新疆大剧院及周边区域环境,充分展示昌吉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自贸区联动区,与新疆交易市场投资建设集团、京东集团、天津狮桥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新疆农产品交易中心、中欧班列昌吉集结中心,拓展粮油、畜产品等国际贸易,推动纺织服装、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
(六)实施基础设施提标行动。积极融入自治区“十张网”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落实自治州关于昌吉市、高新区、农高区“一市两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统一规划、统一社会事务,积极做好城市建设管理事务移交工作,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科技资源共享、营商环境共建等工作,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系统谋划建设精深加工示范区水电气热保障工程,倒排工期加快建设集中供热改扩建、城乡水务一体化、自来水厂扩建、污水处理厂扩建、中水回用和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完善水利设施,新建末端渠系23.3公里,推进调蓄设施及农场地表水引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网。
(七)实施国企竞争力提升行动。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动农投集团更好服务农高区发展。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等主营业务板块。持续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逐渐退出房地产板块,有序退出非主营业务关联企业。二是推进市场化运营。健全完善农投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配齐建强董事会,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推进资产分类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全员绩效考核制度,提升活力效率。三是加强监管监督。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抓好国资债务、投资、合规经营等风险防控,加强党内监督和出资人监督,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八)实施安全生态保障行动。一是抓牢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三管三必须”,严格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加强消防、建筑施工、工贸、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防范化解,用好安全生产、阳光食品等信息化平台,提高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治理水平,切实守牢安全发展底线。二是推进生态环保攻坚。协同推进降碳、节水、减污、扩绿,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一市两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现生态环境管控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建成清洁能源供暖(二期)和核心区污水汇水管网等项目。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使用降解膜1万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常态化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在2803万立方米,持续抓好8.24万亩林地保护管护工作,建设美丽农高区。
上一篇: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
下一篇: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